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变化命题角度1传统文化、科技、生活与化学变化1.(2019·青岛模拟)造纸术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下列古法制纸工艺中以发生化学反应为主的过程是()A.煮徨足火B.荡料入帘C.覆帘压纸D.透火焙干2.下列诗句或谚语可能与化学现象有关,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水乳交融,火上浇油”前者包含物理变化,而后者包含化学变化B.“风吹柳花满店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分子运动现象C.“滴水石穿,绳锯木断”不包含化学变化D.“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形象地描述了溶解平衡的状态3.(2018·湖南三湘教育联盟联考)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C.黑火药是由硝石、硫黄、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其中“硝石”指硝酸钾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了丹砂”,该过程发生了分解、化合、氧化还原反应命题角度2传统文化与物质的组成和分类4.(2019·合肥质检)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启用”中“陶”是一种传统硅酸盐材料B.“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中的黄铜是合金C.“烧铁器淬于胆矾水中,即成铜色也”该过程中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D.“凡火药,硫为纯阳,硝为纯阴”中“硫”指的是硫黄,“硝”指的是硝酸5.(2018·湖北四县联考)以下是从中国古代著作中摘取出来相关涉及化学叙述的解说,其中错误的是()A.“高奴县有洧水可燃”,这里的“洧水”指的是石油B.“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是应用了焰色反应区分硝石与朴硝(Na2SO4)D.“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Na2CO36.(2018·湖南六校联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③蛋白质、漂白粉、苛性钾、液氨分别为纯净物、混合物、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④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蛋白质溶液与葡萄糖溶液⑤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但是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命题角度3物质的转化及应用7.X、Y、Z、W四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转化关系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选项XYZWANaNa2O2NaOHNaClBH2SSO2SO3H2SO4CFeFeCl3Fe(OH)3Fe2O3DAlCl3NaAlO2Al(OH)3Al8.(2019·南宁模拟)膦(PH3)是常用的高效熏蒸杀虫剂。(1)在密闭粮仓放置的磷化铝(AlP)片剂,遇水蒸气放出PH3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HgCl2溶液几乎不导电。利用化学反应PH3+3HgCl2===P(HgCl)3↓+3HCl,可以准确测定微量的PH3。通过测定溶液________变化,可测定一定体积空气中PH3的浓度。(3)工业上,一种膦的制备工艺如下:①H3PO3属于________元酸。②H3PO2分解生成PH3和H3PO4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③当n(NaH2PO2)=3n(Na2HPO3)时,写出黄磷与烧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处理尾气PH3的吸收剂由次氯酸钙、锯木屑、活性炭、滑石粉组成。次氯酸钙将PH3氧化成磷酸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中水蒸气可加快次氯酸钙氧化PH3,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从(4)吸收液的残留物中提取磷酸一氢钙,其流程如下。试剂Y是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试剂X试剂Y↓↓残留物→水溶→调节pH→过滤→Ca3(PO4)2→搅拌→CaHPO4答案精析1.A[A项,煮徨足火为去除纤维素中的杂质,其中发生了化学变化;B项,荡料入帘为过滤;C项,覆帘压纸为纸浆压制成型;D项,透火焙干为加热,均为物理变化。]2.C[C项,滴水石穿对应CaCO3+CO2+H2O===Ca(HCO3)2这一化学变化,绳锯木断只包括物理变化,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