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奠能行。”这体现了()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题2: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②③④题3: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题4: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涌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其中一位主张“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等,这位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题5:下面是儒家思想在古代发展情况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a处处于低潮是受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B.b处处于高潮是受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推动C.c处处于低潮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的冲击D.d处处于高潮是受明清批判思想的推动题6:冯天瑜《中华文化史》:“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三者结合……自此以后作为正式文官制度确立起来。”这种现象最早是在()A.春秋战国B.汉朝C.隋朝D.唐朝题7:马克垚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很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①黄宗羲“工商皆本”②陆九渊“心即理也”③顾炎武“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④王夫之“循天下之公”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题8: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材料二理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弄明白理学为什么起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能够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四书”,引导读书人。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如以《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为例,说明理学从儿童抓起,要求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要遵从“礼”的规范。如:穿衣要系好领口、腰部和脚部;为人子弟必须低声说话、语速不能太快;看书要正襟危坐、仔细慢读;在长辈面前吃饭不能出声,要细嚼慢咽。……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1)据材料一,归纳孟子对于“忠君”的看法。(2)据所学知识,指出理学产生的经济、思想原因。分析“理学真正成为主流意识是从元代开始”的原因。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题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能力。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故①是错误的,他的出发点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题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故选A。题4:答案:A解析:李贽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A正确。题5:答案:D解析:d时期是宋明时期,而批判思想出现于明清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