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一观点应当属于()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题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题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题4: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圣人之道,悟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A.程颢B.朱熹C.王阳明D.李贽题5: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奠基人陈东原指出:“宋代实在是妇女生活的转变时代”,“宋代尤其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影响女性地位的关键原因是()A.频繁的民族战争提高了男子的地位B.商品经济的发展转变了人们的观念C.主流思想发展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D.租佃关系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力需求题6: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题7: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是()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B.“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题8: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也是思想家的讲学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图2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材料二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浙江新式实学书院最早出现在宁波。光绪五年(1879年),知府宗源瀚在月湖竹洲创建辨志书院,……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创甬上开设舆地、算学等新学科先导。——唐晓明《晚清浙江书院教育的变革与传承》(1)根据材料一图1,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时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经济、思想、科技条件。(2)根据材料一图2,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古代书院与近代书院在学习内容上的差异。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宁波能在浙江率先创办新式书院的文化因素。课后练习详解题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题2:答案:C解析:材料中对“传统的重新发展”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的创新,宋代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就是创新。题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阅读分析材料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朱熹所强调的“天理”是指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即材料“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而“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题4:答案:C解析:“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含义是天地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