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十八)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难度稍大,意在提醒学生慎思慎做,教师可对这些题目进行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汕尾一模)下列诗词中,能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风尚的是()A.簷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B.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C.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D.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2.(2012·肇庆一模)1903年4月17日《大公报》注:“他们(当时的上海居民)看着外国事,不论是非美恶,没有一样不好的;看着自己的国里,没有一点是好的,所以学外国人惟恐不像。”材料表明当时上海居民()A.生活方式和日常消费西方化B.注重传统习俗与西方习俗的融合C.盲目崇洋和讲求虚荣D.从不接受西方的习俗3.(2012·梅州一模)服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社会的变迁:①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②北魏时期魏孝文帝“更姓易服”;③唐女装“袒露”与宋女装“清雅”④民国时期“中山装”的流行之风。这些案例可以归纳出服饰变化的趋向及特点,下列表述最为恰当的是()A.服饰变化表明人们的等级观念日趋淡薄B.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和文化交流的影响C.服饰变化反映不同阶层和职业贵贱有别D.民族交流是服饰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4.(2012·汕头一模)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B.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5.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中,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说明在当时()A.平等观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B.辛亥革命革除中国社会传统陋习C.三纲五常思想受到一定冲击D.近代文明礼仪被中国人普遍接受6.(2012·杭州质检)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这一历史时期是指()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7.(2013·台州调研)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8.(2012·广东六校模拟)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9.西方的各种节日近年来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影响颇大,例如“圣诞节”在中国各大城市成为狂欢节,商家抓住时机促销,也成为购物节。对这种现象到底是西方文化对中国直接冲击,还是异化,专家众说不一。因此有必要对西方文化历史有基本的了解。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救世主耶稣基督的复活B.圣诞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圣诞老人给世人带来平安和好运C.圣诞文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D.如今以色列犹太人和西欧人宗教信仰是一致的10.(2013·盐城摸底)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11.(2012·广州一中调研)“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时期所送嫁妆20世纪80年代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