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及开发利用金属矿物一、选择题1.2011年日本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引发的核危机。核反应堆的第一层护罩是锆锡合金外壳,第二层护罩是压力仓,第三层护罩用最坚固的钢和混凝土制成的非常厚的球体。下列叙述错误的()A.锆锡合金、钢、混凝土都属于混合物B.钢的硬度和熔沸点都高于纯铁C.锆锡合金和钢属于金属材料,混凝土属于传统的硅酸盐材料D.在高温下,钢和水蒸气可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解析钢是铁碳合金,其硬度大于纯铁,但熔点低于纯铁。答案B2.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深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或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CuS的溶解度大于PbS的溶解度B.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而铜蓝没有还原性C.CuSO4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2++S2-===CuS↓D.整个过程涉及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解析CuSO4与PbS反应可以生成CuS,所以CuS的溶解度小于PbS的,A错误;硫化物中硫的化合价为-2,均具有还原性,B错误;ZnS难溶于水,不能写成离子形式,C错误;铜的硫化物首先被氧化成CuSO4,然后硫酸铜与ZnS、PbS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更难溶的CuS,D正确。答案D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将CO2通入BaCl2溶液中至饱和,无沉淀产生;再通入SO2,产生沉淀B.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C.向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过量NaHSO4溶液,沉淀消失D.纯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慢;再加入少量CuSO4固体,速率不改变解析A项,BaCO3、BaSO3都与H+反应,不可能存在于强酸性环境中;B项,加Cu(NO3)2固体后会发生:3Cu+8H++2NO===3Cu2++2NO↑+4H2O的离子反应,铜粉会溶解;C项,发生的反应依次为Al3++3NH3·H2O===Al(OH)3↓+3NH,Al(OH)3+3H+===Al3++3H2O;D项,Zn+Cu2+===Zn2++Cu,生成的少量Cu附着在Zn粒上,形成CuZn原电池,会加速产生H2的速率。答案C4.氢化亚铜(CuH)是一难溶物质,用CuSO4溶液和另一种“反应物”在40℃~50℃时反应可生成它。CuH不稳定,易分解;CuH在氯气中能燃烧,跟盐酸反应能产生气体。下列有关推断中错误的是()A.这里的另一种“反应物”具有还原性B.CuH可作氧化剂、还原剂C.CuH+Cl2―→CuCl+HCl(燃烧)D.CuH+HCl―→CuCl+H2↑(常温)解析C项中Cl2具有强氧化性,产物应为CuCl2和HCl。答案C5.以氮化硅(Si3N4)和氧化铝(Al2O3)为原料,采用常压烧结或热压工艺制备赛伦(Sialan)。赛伦的化学通式为Si6-xAlxOxN8-x,以耐高温、高强度、超硬度、耐磨损、抗腐蚀等性能为主要特征,因此,在冶金、机械、光学、医学等领域有重要应用。它属于()A.金属材料B.有机高分子材料C.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无机高分子材料解析赛伦是Si、Al、O、N形成的化合物,不属于金属材料,A项错;由赛伦的化学式可知,其分子中氮原子数不超过8,故B、D项均错。答案C6.已知酸性条件下有如下反应:2Cu+===Cu2++Cu↓。由于反应温度不同,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可能产生Cu或Cu2O,两者都是红色固体。一同学对某次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得的红色固体产物作了验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加入试剂稀硫酸浓硫酸、加热稀硝酸浓硝酸实验现象有红色固体剩余和溶液变为蓝色产生无色气体产生无色气体和溶液变为蓝色产生红棕色气体和溶液变为绿色由此推出本次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产物是()A.CuB.Cu2OC.一定有Cu,可能有Cu2OD.一定有Cu2O,可能有Cu解析此题是通过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的本质。H2还原CuO生成红色固体,可能是Cu和Cu2O中的一种或两种,加入稀H2SO4溶液变蓝色和得到红色固体,证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Cu2O而Cu不能证明其有无。答案D7.钛和钛的合金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金属材料”,它们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如熔点高、密度小、可塑性好、易于加工、耐腐蚀等,尤其是钛合金与人体器官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能,下列用途不切合实际的是()A.用来做保险丝B.用于制造航天飞机C.用来制造人造骨D.用于家庭装修,做钛合金装饰门解析由于钛和钛的合金密度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