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3.“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4.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国王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曾经建立过“领地国家”A.西周B.秦朝C.北宋D.清朝5.右图中人物说道“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结合图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出现图片情况的原因是“嫡长子继承制”B.图片反映的场景与宗法制有密切关系C.跪立者一定是正妻所生D.图片反映我国的选官与用官制度6.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并形成了历代的皇帝制度。该政治制度突出的特点是()A.权力高度集中B.部族色彩浓厚C.秦始皇非常勤政D.等级制严格7.《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皇权的独尊B.中央集权的强化C.等级制度的森严D.选官制度的变化8.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9.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B.二千年惯性使然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D.古今上下皆安之10.《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A.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B.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11.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12.古语“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13.《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14.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的题目的是()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的君主专制C.浅议焚书坑儒D.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15.据张廷玉《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军相、平章、左右墨、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初制度承袭元制B.明太祖废军相,权归六部C.殿阁大学士成为中央核心机构D.明太祖时皇权空前加强16.某中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