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仿真模拟(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9·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记载的商周公卿有200多位,其中姓氏可考的有65位。姓氏可考的商周公卿中,商代公卿异姓和同姓的百分比分别是78.95%、21.05%,而西周则分别是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是在夏朝,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密切相关,而非界限分明,故B项错误;商周时期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公卿的族属结构由异姓公卿占多数到同姓公卿占多数,反映出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2.(2019·湖北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汉代四川临邛县人民对于天然气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汉)孝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时又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所。……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以竹筒盛其光,可拽行终日不灭也。”常璩(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蜀郡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即光武中兴),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火势渐微。”刘敬叔(南朝)《异苑》“取井火还煮井水,一斛水得四五斗盐,家火煮之不过二三斗盐耳。”范晔(南朝)《后汉书·郡国志》A.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B.东汉开始认识到天然气的可燃性C.汉代广泛将天然气用于煮盐生产D.汉代火井煮盐技术已经十分高超答案A解析结合表格材料分析,三则历史记载均有“井火”出现,可见汉代四川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均发现了天然气的燃烧现象,故可确定开凿盐井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这一史实,故A项正确。第一则记述中“(汉)孝宣帝地节三年”处于西汉时期,可见西汉已经认识天燃气,故排除B项;C、D两项中“广泛”“高超”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3.(2019·广东佛山一检)下图是陈列在中国某历史博物馆的三个瓷俑,分别是抱着葫芦的医生、抱着书本的读书人和一个商人,其中读书人个子最高。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察举制成为重要的选官制度B.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C.重文风气影响人们价值取向D.职业分工导致社会地位不同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为选拔标准,“惟有读书高”反映了科举制实行后,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促使社会重学风气盛行,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察举制,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科举制扩大官吏选拔范围的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因职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地位差异,故排除D项。4.(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清朝初年,汉官不断上书要求皇帝重视为帝王讲解经史的“经筵”制度。康熙时期的“理学名臣”、讲官汤斌曾说:“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这体现出清朝初年汉族士大夫()A.变革君主专制体制的尝试B.对儒家理想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传统夷狄观念的努力D.恢复儒学正统地位的决心答案B解析材料“讲官所职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过“经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理想,故B项正确。“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变革君主专制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与夷狄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当时儒学正统地位没有遭到破坏,“恢复”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5.(2019·四川教考联盟二诊)上图所示现象()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B项。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A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