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工作要讲究策略教育督导效能提升策略我国目前的教育督导,主要还是鉴定性督导,牵涉到督导对象声誉、奖励、等次评定方面,需要妥善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要做好教育督导工作,督学仅有满腔的工作热情还不够,还需要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注意策略,否则不仅难以掌握真实情况,而且还容易引起督导对象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构建一个和谐、顺畅、愉悦的工作环境。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如果以督导环节为视角,笔者认为在教育督导中督学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策略。信息采集策略信息采集是教育督导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教育督导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信息采集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关系到督导工作的成败。为了能够真实、全面、及时地采集到相关信息,督学在工作中必须把握以下策略。1.善于排除干扰。督学深入学校检查时,常常被学校的陪同人员包围,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难以施展拳脚,不好独立开展工作,影响信息采集。如与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时,因为校领导在身边,教师和学生常常不敢把一些真实的情况说出来。遇到这种情况,督学应以一些看似合理的理由,委婉地支开学校的陪同人员,但又不能使对方感到尴尬,无法下台,更不要激起对方的反感。2.巧妙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是信息采集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问卷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材料、座谈会、汇报会,实地考察难以真正了解到的内容,因此通过问卷调查得到的信息更真实更可靠。但其前提是必须巧妙设计调查问卷。一是要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设计不同的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样式、语言的表达因人而异。如对教师的问卷一般用开放式提问(即允许被调查者用自己的话来回答问题),对学生特别是年纪小的学生的问卷一般用封闭式提问(即在每个问题后面给出若干个选择答案,被调查者只能在这些被选答案中选择自己的答案)。第1页共5页二是不能设计有引导性或带有暗示性的问题,不要诱导调查对象按某种方式回答问题。三是问卷不宜过长,题量以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能做完为宜。四是不要设计调查对象不感兴趣的问题,更不要提出引起调查对象反感的问题。3.把握好参加意见座谈会、问卷调查人员的结构。督学要主动圈定参加意见座谈会、问卷调查人员名单,不应由被督导单位自己确定名单。督学圈定名单时要尽量考虑人员的代表性(如年龄、学科、性别)。名单圈定后不要过早地公布,其原因一是为了防止圈定的人员被冒名顶替,二是为了防止督导单位对参加调查人员进行授意、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真实意愿的表达。4.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时,要多启发、多询问、多倾听、多分析。一般来说,参加意见建议座谈会者,都有怕单位领导“秋后算账”的心理压力。所以在意见建议座谈会上,有些与会者要么一言不发,要么正话反说,要么点到为止。当然也有个别人员因为与单位领导有个人恩怨,对有些情况有夸大或缩小的可能。因此,在意见座谈会中,督学要善于启发、善于询问、善于倾听、善于分析,想办法调动与会者“滔滔不绝”。督学即使对与会者的发言感到不满意,也不要显露出来。信息梳理策略信息采集力求多多益善,信息梳理务必火眼金睛,去伪存真,这是对信息梳理的基本要求。督学在信息梳理中必须把握以下策略:1.不过多地依赖文字材料,不被文字材料左右自己的判断。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督导具有非常强的鉴定性功能,因此在教育督导活动开展前,被督导对象往往会在材料准备上狠下工夫,不仅会把材料做得整齐漂亮有序,而且还会把材料内容做得翔实丰富,希望通过材料把所做的工作和成绩充分展现给督学看,也希望通过材料把一些问题隐藏起来。这些材料的内容,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可能是后来补充的,甚至有些内容是凭空捏造的。督学如果过分依赖材料,过分注重表面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造假之风盛行。2.认真对待少数意见。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有些评价者第2页共5页可能出于个人目的,不能客观地就某些问题进行评价。但也可能有少数评价者因为眼界较宽或所处位置的不同,反映了一般人不能或不敢反映的问题。也就是说有的情况虽然反映者少,但也有可能是真实的。对于这样的信息,督学应委婉地与当事人沟通,对情况作进一步了解。3.妥善处理不同评价主体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