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中考语文词语理解和运用考点与典型题型专项解析考点:1,解释(写)词语。(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选择、填写恰当的词语,辨别使用的词语是否恰当。(辨析近义词、同义词,依据上下句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选词)(中考常考重点题型)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同义词越多,语言的表现力就越强,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细致,使文章生动活泼,避免语言的单调、重复。我们运用同义词,不仅要弄清这些词之间的相同点,尤其要辨别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选用同义词。辨别同义词的不同点,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去看:一是看词义的轻重差别。例如“批判”和“批评”。前者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作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后者是对缺点和错误提出意见。可见“批判”比“批评”重。二是看所指范围的大小。例如“时代”和“时期”,前者所指的时间范围大,后者所指的时间范围小。三是看和其他词语的搭配习惯。例如“坚定”和“坚强”,前者常和“立场”“方向”等词语配合,后者常和“性格”“意志”等配合。四是看词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褒扬、喜爱、肯定、尊敬或者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如“奋不顾身”“大公无私”“锲而不舍”是褒义词,“贪生怕死”“损人利己”“见利忘义”是贬义词,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有时褒义词可以贬用,贬义词可以褒用。3,实词与虚词的使用,一语双关现象。4,成语的辨析与应用。5,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分清词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风格。考点例析:2/13考点一:填写词语。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③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了。A.窜改驱除融解B.篡改祛除融解C.窜改祛除溶解D.篡改驱除溶解简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窜改”指对文件、古书等进行改动,是中性词,而“篡改”指别有用心的、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修改,是贬义词。句①中“妄图”、“侵华”等都带有贬义,所以应选用“篡改”才符合句意。“驱除”和“祛除”都有“除去”的意思,但“祛除”与句②中“疾病”搭配才符合使用习惯。“溶解”指物质溶化在液体中,是描述一种物理现象的专业用语,“融解”有化解、消失的意思,可用于情感或物质,句③讲的是“怨恨”的感情,用“融解”才恰当。综上所述,答案:B考点二:成语的运用例: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很愤怒小兄弟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B,《水浒传》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D,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简析:解答此题目,应先了解成语易错类型:误解词义、褒贬误用、对象不当、搭配不当、自相矛盾、不合情理等。B项中的“抑扬顿挫”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所以属于误解词义。解答这类题目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判断。答案:B3/13考点三:关联词的运用例: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语是()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A研究学术不可缺少,B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是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C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D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1,A因为B所以C但是D就2,A由于B因此C虽然D却3,A不但B而且C不论D都4,A不仅B并且C然而D却简析:此题考查关联词的选用,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要注意虚词的搭配,防止滥用和残缺,充分利用选择题的题型特点,理解句意,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已知推断未知。上面的例题中,AB之间很显然是递进关系,所以选用“不但”“而且”,CD之间属于条件关系,所以选用“不论”“都”。答案:C典型例题解析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黑土层不断变薄、有机质不断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