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委工作总结和工作思路一、2011年工作情况201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认真落实“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坚决贯彻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要求,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工业技改投入,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完善运行调节机制,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70亿元,同比增长25.2%;实现销售收入2075.6亿元,增长27.3%;实现利税213.5亿元,增长24.6%;实现利润104.6亿元,增长30.3%。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14户,比上年增加204户。规模以上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17.1%,同比提高16.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同步发展,同比分别增长23.2%和25.3%,轻重工业比例为23:77。2011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734亿元,增长19.3%,占gdp的比重达39.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工业继续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二是大企业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03户,比上年增加71户。过10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户。过亿元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626.9亿元,增长28.3%;实现利税167.9亿元,增长20.7%;实现利润81.8亿元,增长27.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8.4%、78.6%和78.2%,对全市工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济钢、重汽、炼油三大销售收入过百亿集团合计实现销售收入651.82亿元,同比增长32.7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1.4%,对全市的贡献率达到36.1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86个百分点,在全市工业中的地位更加显着。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梯度分布、产业集聚”原则,坚持以规划为龙头,设施建设为基础,配套服务为核心,项目落地为根本,规划建设了12第1页共9页个工业园区和10个企业工业基地,着力发挥其支撑和载体作用,使工业园区不仅成为承接国内外大企业投资发展的新平台,更成为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集聚和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主战场。2011年,全市“六区六园”总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295.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1.46亿元;12个园区累计入园企业2694家,从业人数达到11.3万人。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四是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强劲。2011年,全市工业投入累计完成353亿元,同比增长35.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1.5%,增幅高于固定资产投资9个百分点;全市实施工业投入项目1242项,同比增长44%。累计竣工项目800个,同比增长30%。完工项目中,亿元以上项目31项。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07.9亿元,同比增长15.7%;工业品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品产销率达到98%,提高0.9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制品实现出口17.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1.1%,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96.5%,同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势依然强劲,完成出口6.6亿美元,同比增长39.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五是非公有制经济呈现新活力。在国有、集体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经济成分显现旺盛发展态势,民营经济增长的势头尤为强劲。2011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761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销售收入225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税179.5亿元,同比增长22%。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全市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到88%。2011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增加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46%和47%,民营工业已支撑起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蓬勃发展,2011年已达2367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比重达到31%;在全市35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70%以上。六是循环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2页共9页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效果。2011年,全市重点用能单位万元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耗量1.45吨标准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