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上半年工作总结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总结我县目前共有私营企业264家,共有从业人员15150人,党员693人。已建立或临时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231家,从业人员14644人,其中党员676人。我县已登记的社会组织共25个,从业人员434人,党员总数52人。其中,社会团体13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2个。已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18个,其中社会团体1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个。今年以来,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开展了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摸底工作和党组织覆盖攻坚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一、深入调查,完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台账按照上级要求,今年5月份,县委组织与县政府办、县工商局、县民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等相关县直部门沟通协调,充分利用登记管理机关的职能特点,对我县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摸底排查,进一步完善了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台账。工商、民政部门分别安排了业务科室列出县域内注册登记的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清单,并提供给县委组织部作为全县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排查基数。协调国税局和地税局,对县域范围内的纳税企业进行了统计,在将三方提供的名单与县工商局提供的登记在册企业名单进行了对比筛选,综合筛选过后的全县企业名单按照属地进行了分类汇总发至各乡镇(园区、街道),要求各乡镇对照名单和日常掌握的情况,对域内企业开展“地毯式”排查,将不生产的、面临倒闭的、家庭作坊式从业人员不足10人的企业剔除在统计范围外,对“一地多照”、“一人多照”的企业,只保留主要业务,同时,要求各乡镇建立域内非公经济情况台账、企业内党员情况台账和党建指导员台账,精确掌握域内企业情况。二、强化组建,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强化措施、全面覆盖”的原则,指导乡镇(区、办)探索务实管用、灵活便捷的党组织设置形式和工作方式,做到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巩固一个带动一批,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对于非公经第1页共4页济和社会组织中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全部单独建立党组织,正式党员不足3名的,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有利活动、便于管理”的原则,采取联合组建的方式建立党组织。对暂无党员或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帮助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并要求凡是新注册登记的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符合建立支部的,先建立支部再注册登记,不符合建支条件的,也要有党建工作指导员,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5月以来,在去年非公经济组织攻坚覆盖的基础上,又将100家企业纳入了党支部覆盖范围,提升了我县非公经济党组织覆盖率。三、规范提升,保障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中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县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建立了工作运转、督促指导制度,并在县域内推动开展领导干部包企指导制度,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推行“主题党日”制度,由乡镇(区、办)主要领导干部联系1—2家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在“主题党日”进企业党组织讲党课,指导党支部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制度。在非公企业中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服务窗口,佩戴党徽、亮明身份等方式,引导党员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在阵地建设上,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的“六有”标准,采取资源整合、企业自筹、上级党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企业全部建设规范化的党组织活动场所。县经济开发区也按照上级要求,成立了园区综合党委,并将50万元工作经费列入了预算,拨付园区综合党委用于党组织活动。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分层定位,提高各级重视程度。一是配备县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各项机构和人员,比照上级工委配齐配强挂靠在工商局、民政局、工商联的三个党委(个体私营企业党委、社会组织党委、非公经济商(协)会党委),建立XX县区街道机构,明确社区管理机构。同时,分配好县委组织部、县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工委和其他相关单位在抓好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管理、第2页共4页加强党建工作方面的职责任务,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工委统一领导、各相关单位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