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问题及相关惠农政策实施调查一、调查背景、目的及内容1.调查背景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制度和管理上把城市与农村截然分开,形成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分治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渐打破城乡分割局面,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种种现象,城乡之间存在着“两张皮”制度和管理。一般是指以为主要特点的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经济以典型的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上个世纪90年代,农民负担屡减不轻,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社会矛盾有激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境下,三农问题作为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被理论界提出并最终写入中央文件。从1997年起,农民收入再次进入了低速增长的循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此,城乡统筹的思路逐渐形成。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这意味着我国“三农”发展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理念带动下,呈现出新趋势。文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就是要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力度,包括财政补贴和金融服务等;第二部分“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实质上就是要通过以国家财政投入带动社会投入(包括农民自身的投入),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推进菜、肉、蛋、奶等“菜篮子”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等等;第三部分“加快改善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更是从农民就业创业、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农村社会保障、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等角度,推进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使农村的公共事业逐渐接近城镇;第四部分“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就是要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等方面实现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第五部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层”,提出要“切实解决好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在一号文件当中,第三部分明确提出了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说明党中央和政府对农民们的养老等问题十分重视。2.调查目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已经是我国实行新农保制度的第二年。新农保实现了制度和筹资方式的创新,改变过去由个人缴费为个人、地方和中央财政三方投入,数亿农民从中受益匪浅。由此农村养老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方式更加多元化,可是由于各地农村情况各有差异,广大农民朋友也有各自的看法,因此我们以农民朋友对新农保的看法与建议、惠农政策的实施是否到位等问题为调查目的,对身边的农民朋友进行调查。同时在调查的过程中给农民朋友讲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收集他们的问题及建议反映给相关部门。以此作为我们大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接收的先进信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做贡献。3.调查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国家的政策和重点开始向农村倾斜,为了帮助和鼓励建设新农村,让农民生活好起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我们从养老这一问题着手,对农村的养老现状及相关的惠农政策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农村人口组成、现在养老方式及比例、惠农政策实施情况等内容二、传统农村养老模式浅析在农村,家庭养老是绝大多数家庭唯一的养老模式,农村“养儿防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