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VIP免费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1页
1/3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2页
2/3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_第3页
3/3
二十四为学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②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③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④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⑤吾欲之()南海,何如()?”⑥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⑧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⑨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⑩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翻译文中带序号的句子。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3.回答下列问题。(1)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2)文章开头连用两个设问句有什么作用?(3)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4)作者是怎样看待昏庸和聪敏两种不同条件的?(5)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6)第三段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运用了_____论证方法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道理。(7)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为学》答案:3.(1)因为“天下事”包含“为学”,“为学”不过是“天下事”之一而已,所以开头从“天下事”谈起条件在于“为”还是“不为”,“学”还是“不学”,使阐发的道理更深刻。(2)运用设问,能启发读者思考,之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对比鲜明,说明“难”“易”相互转化的条件在于“为”还是“不为”,“学”还是“不学”,使阐发的道理更深刻。(3)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4)课后习题一(5)第一处用问号表示有疑而问,第二处用叹号表现了富者轻蔑的语态。(6)西蜀二僧去南海举例论证事在人为(7)①事在人为。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做难的就变易;不做,易的也变难。②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③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向上的进取心。④沉迷于幻想,一味空谈,最终会一事无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江苏省丹阳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24 为学学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