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堰河—我的保姆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理清思路,归纳主要内容。3、把握本文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学习重难点】把握本文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1、作者简介:(1)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出生时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被送到本村一家寄养,后又被送到同村的贫苦妇女大堰河家寄养。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的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2)《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乳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诗的内容带有自传性质,所写都是诗人的真实经历和真切感受。这首抒情长诗,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诅咒和揭露了造成她悲惨命运的黑暗社会。2、读准下列字音。学法指导:参考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典押yā忸怩niǔní凌侮língwǔ叱骂chì醉酒zuì咒语zhòu荆棘jīngjí悄然qiǎo【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3、梳理课文结构,划分诗歌层次。导学设计第1课时【导学目标】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归纳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把握本文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导学过程】【导学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8分钟)1、导入:1933年1月14日,天空飘着雪花。被关押在上海法租界第二看守所的诗人艾青,伫立在铁窗前,思绪翻滚。他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自己无私母爱的贫苦保姆大堰河。回首往事,诗人诗情汹涌,借助从窗洞反射进来的雪光,提笔一口气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2、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3、点名朗读知识链接的内容,其他学生将重点内容做上标记。4、自由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查阅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5、由一位徒弟到黑板板演字音,师傅纠错,其他同学对照更正补充。6、全班齐读两遍巩固。学法指导:讨论概括各节诗的内容,理清结构层次,在课本上做笔记。第一部分(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二部分(3-11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无限热爱与怀念之情。第一层(3节)点明时间和环境,同时借雪景烘托一种压抑而悲愤的氛围。第二层(4、5节)描写我在大堰河家里的情景。第三层(6-8节)写回到父母家里后我的感受和大堰河的生活。第四层(9-11节)描述了大堰河的悲剧结局。第三部分(12-13节)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和深情礼赞。【探究活动三】诵读课文,体会情感4、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将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圈下来。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1)引起回忆:身世关系;2)大堰河生前:勤苦一生;3)大堰河死后:悲惨凄凉;4)直抒胸臆:挽歌赞美。情感脉络:1)怀念与痛悼。2)眷恋与感激。3)同情与控诉。4)讴歌与赞美。【探究活动四】当堂测评,巩固基础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导学二】再读课文,把握内容(12分钟)1、过渡:解决了字音等基础知识,对我们理清本诗的课文结构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划分本文的层次吧!2、听录音,划分本诗节奏。3、全班根据录音节奏齐读课文。4、以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节诗的内容,并划分本诗层次,并确定一名徒弟为中心发言人,教师巡回指导。5、各小组中心发言人起立,每人概括一节诗的内容,从1—9依次进行,多余的地方由学生举手抢答。6、学生质疑,师生共同答疑。7、教师小结。【导学三】诵读课文,体会情感(15分钟)1、过渡:掌握了本诗的节奏和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再次回味录音朗读,听一听诗人到底在倾诉着什么感情。2、听录音朗读,学生在课本上圈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句子或词语,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根据录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小组比赛读,由一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全体齐诵,可指明挑战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