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寻找时传祥【导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写作背景,学会“对比”的思考方法。2.结合文章内容,深入理解文章,挖掘其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3.向时传祥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精彩导入激发兴趣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许许多多的劳动者为新时期中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大多数人不为人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耕耘。曾经,有这样一位老人,为了城市的整洁,宁愿自己一个人脏。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内容,一起认识一下这位伟大的老人——时传祥。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偌大(ruò)诚挚(zhì)黯然(àn)糠饼子(kāng)老茧(jiǎn)糟蹋(tà)(2)词义黯然:情绪低落的样子。漠然:冷淡,不关心的样子。污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名声;玷污。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记得很清楚,如同新发生的一样。人海茫茫:形容人很多,人群像海洋一样宽广、无边际。人事沧桑:比喻经历了许多人间世事的变化。2.作者名片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3.背景资料《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这篇人物通讯表现了时传祥的哪些优秀品质?主要是通过哪些典型事迹来表现的?【交流点拨】(1)敬业、实在:为耿大爷从厕坑捞砖、洗砖、垒墙、清厕;运粪改用汽车后,他带领工友自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2)正直、本分:写时传祥在“文革”动荡岁月里正直为人、待人的事;插叙五六十年代时传祥成为劳模后,回乡仍坚持清扫村里大道的事;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有身份的人士”的话来表现。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课文精读深层探究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何要为本文定名为“寻找时传祥”。【交流点拨】因为“偌大京城”,真正知道时传祥的太少。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在忙碌中已将时传祥忘记,为重拾时传祥精神,所以作者要寻找时传祥。这里的时传祥不再单指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即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品质的技巧1.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进行分析。2.通过人物所做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品质。3.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或评价。4.结合文章的社会历史背景来分析。5.注意用词准确,积累一些概括人物性格的常用词语,如含褒义的有:纯真、勇敢、善良、勤劳、谨慎、正直、谦虚、机智、心胸宽广、意志坚定、沉着冷静等;含贬义的有:虚伪、狡猾、自私、贪婪、愚蠢、莽撞、怯懦、悲观、多愁善感、唯利是图、尖酸刻薄等。注意要结合整篇文章,全面概括。2.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交流点拨】“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