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㈡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教学难点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一、一个跛足的巨人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1、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材料一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材料二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2、辉煌的背后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生分别回答:(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二、困境中的尝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1、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赫鲁晓夫改革:农业: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工业: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扩大管经权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方面的第二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是对所有制的突破;工业方面的扩大管经权是对指令性计划突破等等,政治上,突破个人崇等等,学生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从总体看他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他的改革只是“头痛医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2、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依旧是“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之后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苏联残了3、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后转向政治改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①从根本上突破了旧体制;②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③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结果:改革背离了方向,导致苏联亡党亡国三、超级大国的殒灭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1991年底,苏联解体。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