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在掌握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以儒、道、法三家为主)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论关系的能力;利用表演、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教材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课前准备:1.由学生自编自演因材施教短剧。2.制作有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1.由视频短片导入(介绍百家争鸣的背景)2.由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归纳出: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背景):生产力发展(牛耕和铁农具的作用)→引发社会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的空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二、讲授新课:1.孔子:孔子是本课的重点基础知识,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即孔子的“仁”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A.政治主张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理解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并根据学生阅读、探讨的情况,指导学生明确“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的概念。学生活动:①在学生阅读探讨教材有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孔子“仁”的理解仁: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B.教育思想教师活动:结合语文课刚刚学完的《论语十则》内容,和本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回答出孔子在办学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相关论述,联系现实学习情况,指出孔子教育思想影响的深远性。学生活动:中间穿插学生小品表演“因材施教”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再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对现实教与学的积极影响。C.文化成就《春秋》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四书之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D.评价孔子:春秋时期大思想家,传统学派的创始人,大教育家,后来,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同时,孔子还是世界文化名人。2.老子导入:相传,孔子曾向老子问礼,那么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主张呢?重点理解老子的辩证哲学(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观看成语故事《塞翁失马》加深对老子辩证法的理解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本课的主要内容之一,鉴于导入部分已有对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活跃背景的分析,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诸子百家中“儒、道、法”代表人物的思想内容,并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善于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教师活动:以图表形式(内容含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出儒、道、法三家的思想特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学派的思想主张。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首先归纳出各学派的主要思想。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相关表格,并填写相关人物的主张。百家争鸣,除书上讲到的几个学派之外,还有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不同的派别针对当时的社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下面我们就两个方面来看看各派的不同主张(出示幻灯片)来更好地体会争论。(播放视频,穿越时空,见证争鸣)上述各派观点,你认为哪一派的思想在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假设你就是当时割据一方的诸侯,你会赞同谁的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战乱和变革时代,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秦国奉行法家思想,通过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强化中央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促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