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学习内容《朝花夕拾》阅读指导第1学时学习目标1.结合《朝花夕拾》和我们读过的鲁迅作品,说说鲁迅有着怎样的童年和少年的故事。2.说说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与鲁迅的童年和青少年有什么异同?3.《朝花夕拾》的命名说明了什么?学习重难点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自习提前两周,安排学生阅读《朝花夕拾》。为保证阅读时间,可以利用每天的早自习进行。如果人手一本《朝花夕拾》有困难,可以认真读课文和以前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如《一件小事》、《故乡》等。(要求:《附录·有关资料》可提前印发给学生)1.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种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显出,理不直指。我们在阅读时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内蕴。要想穷通作品内蕴,必须下得三种功夫。(一曰“诵”。诵把死文字变成活音调,创造出一种进入佳境的氛围和契机。诵把眼、口、耳、脑诸感官都调动起来,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为深刻。二曰“疑”。疑,可以消除误解,使真义得以从遮蔽中敞亮起来;疑,可以使思维触角深入“三昧”,从而逼近作者,产生共鸣。三曰“评”。读书不是对文章原意的简单追索或还原,而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断,写出评价性文字,这是阅读能力的质性表现。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文字),就会实现读书的优化效应。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表达能力的提高。)2.结合《朝花夕拾》和我们读过的鲁迅作品,说说鲁迅有着怎样的童年和少年的故事。3.说说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与鲁迅的童年和青少年有什么异同?(调动学生大家说,说鲁迅的故事,说我们和鲁迅的异同。)4.《朝花夕拾》的命名说明了什么?5.学生自主提问:(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及时记录下阅读的困惑,语言表达要简洁规范)附:散文介绍:“朝花夕拾”——鲁迅在小引中说:“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早晨的花,到晚上才拾起来,这是指作者到中年以后回忆青少年时代的往事的意思鲁迅在小引中又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鲁迅先生打的是一个比方。过去吃过的东西后来重吃,味道并不见得有多大的变化,为什么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值得“使我时时反顾”呢?就是因为当年品味着蔬果的时候,总与一定的人、一定的事联系着,这就不能不渗透着一定的感情,不能不体现出一定的审美评价。这样的往事如果很有意思,很有趣味,或者刻骨铭心,刺动着某种神经,那么就可能“时时反顾”。)二、预习展示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组内互查)。2.学生交流预习中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三、课堂自学师生共同设计自主阅读提纲。1.了解内容(看附录资料,了解《朝花夕拾》的构成及内容简介;概括出每篇作品的主要内容)2.感知人物〔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四、交流展示:(一)组内交流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3.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二)组际交流以组为单位,将组内交流的成果向全班展示;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新问题在全班进行展示,师生共同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成果展示应形式多样,可个人展示,分工展示,可代表展示,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辩论,可表演,可对话,可复述等)五、反馈检测:(一)填空题1.《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篇。目前,我们学过其中的《》和《阿长与〈山海经〉》。2.《二十四孝图》中,、、等都是孝道故事的名称。3.朝花夕拾中刻画的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有:、。(二)选择1.“无常”这个“鬼而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