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2.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4)理解作品的主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A.旸谷()浸润()B.皓月()姮娥()C.一撮灰()露台()D.瞬间()夸父()2、介绍作者情况及。(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2)时代背景。探究质疑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1、在《日》中,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4、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四、课堂小结,《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的一面,作者赞颂,“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