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年级八学科语文执笔审核课题古诗四首课型新授章节2∕2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诗中重点词语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2.通过反复吟诵诗歌,能够体味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四首诗并且能够熟练背诵。重点难点1.诗中名句所蕴含的深刻内涵。2.诗歌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一、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陆游(1125年—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3.赏析全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当时诗人的处境: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4.讨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诗人用“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句,自然而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国家的动荡,由现实转为梦境,将满腔的爱国热忱转化为豪壮的诗句。5.明确诗歌主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6.艺术特色: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2.重点字词释义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丹心:赤诚的心。干戈:泛指兵器。大动~~。3.合作学习: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4.诗歌鉴赏:(1)说说“惶恐”和“零丁”两个词语的妙处。诗人巧妙地运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2)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为有此两句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5.艺术特点: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6.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唐•令狐楚《少年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明•戚继光《马上作》)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漫感》)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清•秋瑾《对酒》)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清•徐锡麟《出塞》)四海翻腾云水路,五洲震荡风雷激。(毛泽东)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