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习内容曹刿论战第1学时学习目标1.利用注释、工具书,通过小组研讨读懂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学习重难点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课前自学(一)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刿()鄙()孚()间()循()靡()(二)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利用课文注释及资料,小组内合作探究)1.解释字词。①驰()②鄙()③糜()④孚()⑤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④彼竭我盈,故克之。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试着翻译课文。预习展示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或组内互查)。2.学生交流预习中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三、课堂自学:1.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人物情感,同时感知课文大意。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2.男女生朗读比赛。3.对照预习情况,快速疏通文意,并梳理遇到的疑难词句。四、交流展示: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遇到的疑难问题,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句写在下面。(1)学生展示讨论的成果。(2)小组间合作探究,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①关键句式例如:何以战?夫战,勇气也。②古今义师牺牲狱鄙可以忠间加鼓情③词类活用。一鼓作气神弗福也(3)在疑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四)拓展延伸:把握重点,深入探究。1.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2.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获胜原因:我的感受:反馈检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判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曹刿论战》,相传作者是时的(2)解释文中带点的字。间:鄙:徧:牺牲:加:孚:福:(3)曹判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知识链接: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4)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取信于民”指的是文中哪一件事?答:(5)曹刿请见的理由是:(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学习反思: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