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序号日期执笔八年语文组审核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课题《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教师教法课上交流助学学生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内容,体会一、释题:“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探究:细细品读课文,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的“主要问题”,积极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其他项目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教师教法课前预习导学学生学法作者的情感,感受作品语言的魅力。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互议、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赏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学,及时完成所布置的预习任务。一、引语: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二、走近作者: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三、学习生字:恩惠()缠着()契约()招lǎn()循环()xiè()却监dū()死而后yǐ()四、主题把握: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借助工具书,查找资料对课文进行预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自主·合作·探究互助·相长·共享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八年级语文(上册)班组号学生姓名: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三、合作探究:梁启超在本文中列举了许多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的事例,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苦乐观”?你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谈。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的一条路。④怎样才能接近实际?⑤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A.①②③④⑤B.③①④②⑤C.③①②④⑤D.①③②④⑤3、按要求填空。(1)、《最苦与最乐》选自《梁启超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2)、文章开头连用四个设问句,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引出作者的观点——背“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着未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