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论语》八则导学案苏教版二、自主预学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下列预习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人不倦()谥号()默而识之()不悱不发()举一隅()(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学而不思则wǎng()思而不学则dài()何有于我zāi()必有我师yān()(3)文学常识积累《论语》与《》《》《》合称“四书”是家经典。《论语》是记录的书。孔子,名字,末期国陬邑人,我国古代家,家。死后被尊为圣人。2.二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解释下列加点字。时习之()不亦说乎()而不愠()君子()温故而知新()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必有我师焉()举一隅()思而不学则殆()诲汝知之乎()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不悱不发()不以三隅反()不愤不启()()3.三读课文,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知识点。(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1.解释通假字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2.解释词类活用的词学而时习之()不耻下问()3.解释一词多义的词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为知之()为:不知为不知()可以为师矣()而: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敏而好学()默而识之()以:可以为师矣()是以谓之文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五)深入探讨课文。孔子提出的正确学习方法:孔子提出的正确学习态度:(六)总结课文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该加点字注音(1)不亦说乎()(2)论语()(3)不愠()(4)好知者()(5)乐知者()(6)举一隅()2.解释加点字(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不亦君子乎()(4)知之为知之()()(5)是知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8)择其善者而从之()3.翻译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孔子,名字,是时期的家家,是学派的代表人。(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阐述了的学习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3)第五则阐述了要虚心上进、随处都要向别人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方法。_____________一词被后人频繁引用。(4)第八则阐述了为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五、课外阅读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⑴有一老父衣褐()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良殊大惊,随目之。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说)?4.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知识链接《论语》中的名言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要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