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常识。2.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3.把握本文说明上的写作特色。【学习重难点】1.了解作者解说的事理(包括新事物新发明层出不穷的原因,科和技的关系两方面)。【温故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屡屡()光纤()挠头()华裔()弥补()胆怯()着眼点()2.解释下列词语归根到底:与日俱增:按部就班:屡见不鲜: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本文作者,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设问导读】1.初读课文,思考: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2.再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1)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作者认为“科”与“技”哪一个更重要一些?二者是什么关系?3)第15段主要谈什么问题?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有什么差异?【自学检测】1.指出下面语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它的作用。我可以随便举个例子: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1%到2%,可是他们生产出来的粮食,不仅可以供全美国人食用,还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巩固练习】1.指出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两项()A.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工业的发展。B.作者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近50年来新事物的出现是无穷无尽的。C.从课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爱因斯坦不重视实际中的问题,他比较注重“技”。D.中美的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拓展延伸】1.为什么有的科学家能够作出突出的成绩,为什么有的国家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较多,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这其中有个人的因素,但是社会环境起了更大的作用。试对此进行分析。《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答案【温故互查】1.略2.归结到根本上。俱,都、全。随着时间增长而增长。形容做事按一定的事理,遵循一定的顺序。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经常看见(某种事物或现象),不觉新奇。也说数见不鲜。3.杨振宁【设问导读】1.第3段中“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2.(1)略(2)作者认为这没有一个简单的回答.“科”与“技”是相互交织、相互利用的关系。(3)分析中美两国教育的异同及适应对象。中国教育的学习方式属按部就班的训练,美国是跳跃式学习。【自学检测】1.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2.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巩固练习】1.BC【拓展延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