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过程与方法比较法。通过对列强历次侵华战争的比较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通过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中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重点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的内容。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以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教学过程导入:在上新课前,先请大家回忆: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大规模的战争有几次?结果怎样?每次战争中或战后,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然后设问,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中国还会遭到外来侵略和奴役吗?如果会,那又是哪国强盗呢?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借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9C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活动。伴随着经济侵略和政治侵略的同时,精神侵略也汹涌而来,教堂遍布各地,仅山东一地,就有教1000多座。传教士披着合法的外衣,干着欺压百姓、助纣为虐的勾当,这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其中,以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最具代表性。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矛头直指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一带。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末的阶级矛盾是其产生的原因,而民族矛盾的激化是其发展壮大的原因,即列强的屡次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这里要求大家记住是哪八国?其中离中国最近的日俄两国出兵最多,有9000多人,各国派抵大沽口外的军舰有30多艘。侵略军目标直指清王朝统治中心——北京,目的是要使清王朝彻底投降,成为洋人的朝廷,协助他们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2、过程:侵华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2000多人,从大沽经天津沿铁路线向北京进犯。义和团拆毁沿途铁轨,不断阻击敌人,侵略者从天津到北京,用了五天时间才走到廊坊。在廊坊车站,侵略者遭到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围击。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民众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猛冲猛打。这次廊坊阻击战,侵略者伤亡近400人,西摩尔率残兵败将狼狈逃回天津租界。第二阶段,侵略者在天津做了充分准备后,集结2万多人,再次向北京进犯。在京的外国使馆卫兵和各国传教士也配合八国联军,不断袭击义和团和普通民众。8月中旬,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和光绪帝丢下江山社稷,仓皇出逃。在逃亡途中,慈禧太后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能一时被清王朝利用。关于义和团的人员组成、武器装备、提出的口号等,大家可以阅读教科书的相关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义和团是一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能一时抵抗侵略,但终归要失败。但是,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气概,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3、占领北京后的暴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联军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中南海设立联军司令部,对北京实行各国分区占领,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侵略者在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关于八国联军的罪行,课文小字做了充分的介绍。二、《辛丑条约》1、时间、代表、国家2、内容:3、影响:(《辛丑条约》)这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最终结果。从条约的内容、影响看,都是空前绝后的。赔款4.5亿两,按当时中国人口算每人一两,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使中国人民的苦难又加重了一层;以海关税等作担保,分39年还清,使清王朝的经济将长期受制于列强;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馆区成为列强监控清王朝的公开场所,清王朝内政外交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洋人控制;第三条说明中国人民不仅受到外来侵略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