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②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2.过程与方法: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会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2.学习难点:①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小说的主题思想。②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习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知识链接:作者介绍。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生于没落贵族家庭。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最佳作。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自学展示: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落实文中的生字词栈桥(zhàn)牡蛎(1ì)拮据(jiéjū)阔绰(chuò)煞白(shà)诧异(chà)褴褛(1ánlǚ)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2.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情节。明确:开端(1——4)盼望于勒发展(5——19)夸赞于勒高潮(20——47)巧遇于勒结局(48——49)躲避于勒3、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明确:贫:坏蛋、流氓、无赖。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二、合作学习: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明确:①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三、质疑导学: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明确:主题可以理解为: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四、学习检测: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五:学后反思:第二课时一、自学展示:(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