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溶解现象》的复习——“三效教学”案例教学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对本章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2)加深对溶液的概念、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3)提高学生分析、分类、归纳、综合等能力。教学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分析、归纳、分类,将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归纳能力;并通过课堂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三动”教学模式,即“全动、互动、主动”,力求通过“全动”、“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特征、性质、组成、饱和溶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分类、归纳、综合等能力。教学过程:①课前学生归纳了本章知识,展示学生的成果。(2-3份,5分钟)↓②教师归纳知识网络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共鸣。(3分钟)↓③复习溶液的概念、特征、性质、组成等知识点,并以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复习巩固强化相关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7分钟)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的性质: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导电性增强。3、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溶质的种类:固体、液体或气体。两种都是液体时,一般是量多的作溶剂。溶剂的种类很多种,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指水。↓④复习饱和溶液等相关知识点,并以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复习巩固强化相关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7分钟)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条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一定要强调这种溶质(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第六章复习第一课时(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有没有关系?浓溶液和稀溶液——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相对多少↓⑤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知识网络,布置作业。(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