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学习重点: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划出生字、生词并积累下来。2.搜集整理有关作者及圆明园的资料。知识储备:1.反语:用正面话来表达反面意思,或用反面话来表达正面意思的手法叫反语或正话反说。2.反语一般有两类:①表示讽刺的反语。它在敌对性论战中用得较为普遍,多对敌人或不良风气、现象时运用,特别用在批判揭露方面,具有辛辣讽刺、幽默有趣的效果,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和嘲讽性。②表亲昵、幽默的反语。它一般用于日常生活中,对待同盟者和自己亲近的人运用。还有用反语表示亲昵色彩,一般是用消极性词语来表现美好的感情。如,用“死丫头”、“淘气包”来称呼自己的子女,都是一种反语的昵称。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导入教学:圆明园是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始建于1709年,历时150年陆续建成。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倾心营造的皇家营苑,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这里有碧波荡漾的福海,有秀美的夕阳晚照有如梦似幻的仙山亭,还有无数的奇珍异宝。然而,现在的圆明园已经残破不堪,那曾经宏伟壮丽的大理石柱廊孤独的站立在高远的天空下,似乎还在回味着往日的辉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了解这段屈辱的历史。整体感知: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主要内容:思想情感:教学过程一、扫除字词障碍1、辨字形,读准字音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2、解释词语:(1)晨曦:(2)瞥见:(3)眼花缭乱:(4)不可名状:不(5)富丽堂皇:(6)丰功伟绩:(7)荡然无存:二.指导学习•研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读懂课文。①.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②.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③.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⑵学生交流。3.第二遍朗读课文,认真品味感情,注意读出赞美和谴责的口气。(1)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学生画出相关句子,细读品味。(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讲述了圆明园园中之物?朗读出片段(3)文中使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找出一些例子来。(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用了不少反语,这样写用什么作用?5)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5.布置作业:⑴收集爱国的名人名言⑵给雨果的写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