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课标要求:以张謇兴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掌握张謇兴办实业,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2、以张謇兴办企业为例来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及特征,使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和能力。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习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认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曲折的历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老师: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的入侵,大量廉价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市场,连许多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带有明显的殖民烙印,同学们谁能说出下列日常用品在那时的名称吗?火柴、煤油、水泥、铁钉。生: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水泥叫“洋灰”,铁钉叫“洋钉”。师:很好,大家不难发现,这些日常用品名称前都共同拥有一个相同的字。生:“洋”。师:对,“洋”字。由于旧中国工业很落后,连老百姓的日常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一个“洋”字。那么,近代中国为什么工业落后呢?当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情况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来了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史。(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焦点访谈”——走近张謇展示:张謇及科考进士题名图。教师:你知道这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的情况?学生:清末状元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教师:张謇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的举措在当时轰动一时,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下面我们做一期“焦点访谈”——“走进张謇”。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拟定访谈提纲,并讲述访谈的要求。访谈提纲:(1)张謇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办实业的?提出了什么口号?(2)张謇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3)张謇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4)张謇创办实业,后来的命运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学生:四人一组,阅读教材第一目,探究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提炼答案。教师:下面进行访谈。主持人:张先生,你好。请介绍一下你是在什么背景下回乡创办实业的?提出了什么口号?张謇:《马关条约》后,允许民间办厂,民间办厂可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我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持人:你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创办企业?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到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就必须发展中国的工商业。主持人:你创办了哪些实业?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什么产业?张謇:我建立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其中最著名的是大生纱厂。主持人:你创办的实业后来命运如何?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结局?张謇:收不支出,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原因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被迫削价销售。教师:张謇把开办实业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院、气象台、医院、公园等文化教育机构,有些是在国内首创,如1905年兴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到博物馆。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爱国情怀和不畏世俗的精神。大生纱厂最终结局被吞并,它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二、“梦想剧场”——走进大生集团教师: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现在让我们走进大生纱厂,来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教师:出示材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并得出结论。材料一: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张謇在“设厂自救”的浪潮中开始筹办。次年开始购地建厂。拟招商股60万两,一年之久只招得三四万两。1898年,张謇通过刘坤一将湖北官纱局存沪未用的纱机20400锭领回,作价25万两,作为官股,“按年取息,不问盈亏”。次年春开车生产,厂址在江南通州(今南通市)。厂区周围是产棉区,原料价廉。工人工资较低,正、杂各税也较轻。当地发达的土法织布业,为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