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课程标准: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教学目标:掌握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及其所办企业,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归纳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教学重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教学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第一份简介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32岁中举人,41岁中状元。第二份简介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謇:jiǎn指导学生对謇字的读音和写法:西汉张骞通西域是骑马去的,骞是马字底;近代张謇是状元,言语了得,謇是言字底。)教师:这是状元实业家张謇的两份简介,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他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曲折的历程,正是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中我们能看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今天就让我们再现历史,话说那段曾经的永恒。(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小荷才露尖尖角——近代民族工业的萌芽1.从洋务运动到清末民族工业的萌芽教师: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有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的条文。张謇把筹建的纱厂,取名“大生”,1899年纱厂建成。大生纱厂在投产后较短时间内就经受住了洋货和洋商的竞争,年年盈余。张謇为了实现以实业所得兴办教育和用教育来改进实业的主张,他用大生纱厂的小部分盈余及劝募所得,在本地举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1902年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师范——通州师范,后来又办了女师、幼稚园、小学和中学。思考: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第一段内容,了解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概况,分析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学生: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尽管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后,情况有了较大改观。展示:材料一:中国的资本主义企业,无论在产品销售还是原料收购方面,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巨大压力,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当这些企业的产品出现于市场的时候,外国侵略势力不惜采取降价销售的办法,千方百计地予以打击。如上海、厦门等地的火柴制造业,因无法与外国输入的火柴竞争,相继倒闭,仅燮昌火柴公司还勉强维持下来,但营业十分困难,产品不能销售于沿海各通商口岸,只得运往内地省份。材料二:中国资本主义企业还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严重摧残。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获得正式的承认,处于听任地方官吏随意摆布的地位。如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缫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2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借口,下令予以封闭。武举李福明因设立机器磨坊,被清朝官吏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经都察院批准,饬令撤去。清政府还对近代企业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大大加重了这些企业的负担。思考:请同学们据此回答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学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教师:辛亥革命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竟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提问:张謇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在什么时期发展最快?学生:一战期间。二、忽如一夜春风来——近代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展示:材料一:大生纱厂到1899年5月建成时,有原始资本四十四万五千一百两,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4年,增加资本六十三万两,增加纱锭二万零四百枚。1907年,在崇明久隆镇办了大生二厂,资本一百万两,纱锭二万六千枚。从1899年到1913年大生共获利(净利)约五百四十万两;发展为拥有资本二百万两和纱锭六万七千枚的大厂;是“欧战以前华资纱厂中惟一成功的厂”。材料二教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战期间是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现请同学们考虑的是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