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型:新授课教学模式:三为主五环节教具:多媒体(ppt)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的图片,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脑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同时,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换来的,要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近代史开始于什么时间?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1840年,鸦片战争教师:接着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西洋镜》。看看这段视频里面出现了哪些新的东西,还仍然保留了些什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观看。(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照相、火车、电影,而且里面的人都留有辫子总结:这些新的东西都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的。当这些新奇的东西从外国刚刚传进来的时候,人们无不充满了好奇,而这些新奇东西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1上海行——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问题1]在我国古代,水、陆交通中出现过哪些交通工具?(提供以下图片)[学生]骑马、乘船、走路、坐轿子、坐马车……[问题]到了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呢?[学生]火车和轮船。总结:轮船与火车的相关知识展示:中国第一艘木质轮船“黄鹄号”,以及关于铁路的相关知识。中国第一条铁路:1876年,英国商人建造的淞沪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詹天佑接着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汽车和飞机的相关知识。教师提问: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出现有何作用?由学生参照课本讨论回答:1、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交流和发展;2、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展示材料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为任其侮辱而莫之御。——郑观应《盛世危言》教师:通过上述材料,交通运输业在当时的社会还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探究学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问题2]你是否知道我国古代是如何进行传递消息的吗?[学生回答]烽火台、通过驿站传送[教师过渡]那么到了近代在通讯方面,又出现了什么新的通讯方式呢?[学生回答]电报。(通过PPT展示)电报与电话的相关图片,是学生有所了解。[问题]电报、电话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方便?[学生回答]电报出现后,商人可以用来传达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二、上海新观察——文化生活的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照相、电影的传入让学生了解照相和电影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中国电影的知识电影出现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呢?标志是?——1905年的《定军山》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1931年《歌女红牡丹》我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1935年的《渔光曲》2、报纸的出现(主要讲述《申报》)《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自1872年创办到1949年停办,历时78年,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是其他报纸难以企及的。因为《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提问]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