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八单元璀璨的近代文化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前言,说说贝多芬的言行反映出他具有什么高尚人格。(学生回答)引入正文。(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一、著名音乐家展示: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2.17-1827.3.26),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教师:读名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并说出由此反映出贝多芬具有什么品质?只要有机会,我就要反抗命运——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学生理解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及贝多芬的优秀品质)展示:1802—1812年是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时期,成为了他的“英雄年代”。然而这一时期也是贝多芬遭受最大痛苦的时期。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感到了听觉的日渐衰弱。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的时候痛不欲生,几近宣布音乐生活的结束。作为一位音乐家,有什么能比失聪更令人难以消受的?贝多芬把耳聋的残酷事实看作是死亡对生命的威胁,并在极度悲哀和恐惧之中暗自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城遗嘱》,贝多芬想了结自己的生命,没有听觉无疑是逼他走进痛苦绝望的深渊,残缺的生命要怎样才能使他继续坚持艺术的信仰?幸运的是贝多芬用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战胜了个人的痛苦和绝望,凭着对艺术的坚持和惊人的意志走出了痛苦的阴影。苦难变成了他创作的力量和源泉。《英雄》交响曲就是在这样一种精神中爆发出的前所未有的生命洪流,它是在精神近于崩溃时点燃起的生命火花不仅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也是标志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英雄》完成于1804年,展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胜利之路的整个历程,表现出了贝多芬深层的情感和丰富激烈的对比。从第一乐章开始,便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战斗图景。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第二乐章是著名的“送葬进行曲”,这一部分宛如死亡临近的压迫,沉郁却又激亢的情感几乎让人屏息以聆。英雄死了,音乐速度变得缓慢,并由激跃转化为沉思与悲哀。小提琴在低音区发出的低微的音响,抒情诗般的旋律,像浮雕一样构成一幅庄严肃穆的葬礼行列悲痛之中,人们又开始回忆英雄生前的战斗业绩,明朗的英雄性旋律取代了伤悼的情绪,我们似乎又听到了军号和战士的呐喊声,似乎又看到了战场上拼杀和刀光剑影。这是对英雄业绩的缅怀,对英雄功绩的赞颂。英雄虽死,但他获得了永恒的荣誉,他所殉身的事业胜利了。缅怀英雄业绩,人们更为悲哀,音调时断时续,送葬的人们已泣不成声了。第三章渐渐远离了沉痛的死亡问题,弦乐器发出隐约的沙沙声,起初微弱却呈现出无比的朝气。紧接着,在激昂愉快的情绪中,活泼、清晰的基本主题象激流一样直泻,前进!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二、文学巨匠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及列宁对他的评价。你是否读过他的作品,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所读作品。(学生介绍)展示: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