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教案新人教版知识与能力:1、了解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2、掌握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过程与方法:1、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2、对比鉴别文艺巨匠的姓名和主要成就;3、讨论探索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宣传科学进步,反对愚昧迷信;追求人民民主,抨击独裁专制;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教学重点: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点教学流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完成表格内容:姓名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茅以昇成就《海国图志》译著《天演论》京张铁路《制碱》钱塘江大桥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上述思想家科学家中,除了魏源以外,其余四位都是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且都是留学成材后,归来报效祖国的知识界精英人物。这新式教育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出现了哪些人物?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学习。板书: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自主学习】布置学生阅读本课内容,对重点做好阅读标记,并完成预习笔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合作探究】一、观教育-----新式教育的开端1.新式学堂的出现和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引导]知道北京大学吗,它的前身是什么?它是何时创办?又是何时改名为北大的?[查找回答]它的前身是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小结]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引导]近代中国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回答]因为,清末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引导]近代中国新式教育的开端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回答](甲生)经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成立了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清末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引导]洋务运动时期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不是新式教育的开端?[引导]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他们创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是培养洋务人才,是权益之计,不是从体制上变革,因此不能真正算新式教育开端,只能算是洋务派办的京师大学堂才是新式教育开端,因为它真正是以培养适应近代中国需要的人才为目的,并注意到中、高学程的衔接。[阅读]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小字内容[过渡]在小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京师大学堂的进一步的介绍,实际上京师大学堂开办后,科举制仍然存在,那么,清政府又将怎样改革教育?2.建立新式教育体制和废除科举制度[提问]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建立,科举制又是何时废除的?[分析]《奏定学堂章程》的内容、特点。(结合课后活动与探究图表分析)[提问]《奏定学堂章程》有没有进步性呢?[评价]《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它一重大的革新意义;另一方面又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所以带有浓厚的封建烙印。《奏定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体制的形成。《奏定学堂章程》颁行的第二年即1905年,科举制废除。[过渡]至此,晚清政府终于艰难地迈出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在中国近代,除了教育体制的变化外,文化方面的另一个变化就是文学和艺术。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华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二、赏文艺-----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1.五四后中华文化的主题[引导]这个阶段文化的主题是什么?[回答]主题突出表现在: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引导]请同学们看书,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代表人物及其成就列表归纳。2.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家、艺术家[展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对号入座)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