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红军长征》教案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红军长征)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红军长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12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正如老红军张爱萍所说:“长征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长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我们党、军队和人民正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才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并成功地进行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二)、说重点、难点1、重点一: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本节内容的核心,是教材的中心环节。红军长征是党在成长中经受的一次重大考验,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和前途。它的胜利不但使革命转危为安,还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通过学习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优秀的品质、高尚情操,培养学生树立起“长征精神”。因此重点讲解。2、重点二:遵义会议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要让学生明白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因此把它定为重点讲解。3、难点:遵义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说教学目标2、过程与方法:(1)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等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去阅读、观察、判断、比较、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2)对遵义会议、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教育学生认识到:党是一个具有无限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党,从而坚定学生对党的向往和拥护党的领导。(2)学习红军长征艰难险阻的历程,教育学生学习革命先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艰苦奋斗精神,学会生存合作,敢于接受挑战和考验,树立起伟大的长征精神。二、说教法:有关红军长征的知识,学生并不生疏,因此要注重教学上的情景设置和参与性:1、采用“学生阅读—教师设问—讨论回答—思考补充—教师总结—认知练习”的教学模式,遵循“感性认识—实践应用—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采用“阅读看图—画图讲图—提出问题—讨论回答”的方式,对红军长征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体现“三个整合”的教育理念。3、教学设备:多媒体平台、音频视频材料、地图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相当水平的文科知识和自学能力,对红军长征的内容在小学初中有所学习,感性认识较强,但发散思维、知识连贯性、学科迁移能力不够。2、学法指导:(1)课前指导:带者问题预习;准备地图;整理学过听过的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章故事。(2)课堂指导:要求学生读文看图、画图讲图,学会以图代文,图文转换。指导学生运用政党政治常识和地理知识结合历史知识展开思考讨论问题。(3)课后指导:指导学生观看红军长征的影视或阅读有关文章书籍;搞“讲红军故事、学长征精神”的主题活动;寻访当地的老红军战士。四: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展示毛泽东等爬雪山的情景。同时展示《长征》诗词,接着播放歌曲《十送红军》。从此导入课题——红军长征。[讲授新课]:首先请学生看书5分钟并思考: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征途是怎样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历史意义?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出:长征的原因是王明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并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斗争的数据对比表加以说明。接着教师自然地引导:红军长征是旷古绝今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无畏的伟大壮举,请同学们看书看长征路线图,找出经过的重要地点和重要事件,然后制作一份简易的长征路线图(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