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知识与能力】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2、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教学重点: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小品表演法。教学过程:一、【设境示标】展示情境:某居民小区连续几年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活动,成效显著,出现了“三多三少”;爱护环境的多了,乱仍垃圾的少了。小区居民的违法犯罪率连年下降,今年上半年,小区居民还同心协力,抓获从外地流窜至此行窃的犯罪分子,受到当地公安部门的表彰。设疑导思:◆小区居民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请说说你的身边有类似的行为吗?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大胆发言。讨论明确:小区居民的行为是正确的,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这种见义勇为的行为到处可见。引入课题:那么,什么是法律呢,有什么基本特征?违法犯罪行为呢?(同时板书课题)展示目标: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展示目标,如学生读、自己读等——教学目标。二、【阅读感悟】正确认识法律的特征活动一:1999年,我中《婚姻法》的修改设疑导读:阅读教材P39说说我国的法律是如何制定和修改的。思考探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归纳总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所以法律也称为国法。明辨是非:有人说“法律和家规都是要人们遵守的行为规范,二者没有什么区别”质疑再思:◆法律与家规不一样,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因而称为国法,不能等同于家规三、【阅读感悟】法律的分类知识链接:学生自学教材P40知识链接内容,然后回答问题设疑导思:法律分为哪两大类?怎样去理解?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归结板书:法律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启发列举:列举社会上因触犯法律而受到法律制裁的事例思考列举: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大胆发言。思考体验:在我国为什么不管是谁,只要犯法的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课堂抢答: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并畅所欲言。新闻链接:一、2001年10月,沈阳市原副市长马向东因受贿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处死刑。二、陕西省即开彩票造假案中有8名国家工作人员涉嫌收受杨永明贿赂和礼金被逮捕或刑事拘留,3名公证不员涉嫌滥用职权罪被逮捕。四、法律文件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五、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强制力包括: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六、【训练反馈】[一]、精挑细选走进生活详见《学习手册》1、2、4。七、【板书设计】14.1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二、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三、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八、【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总第11课时教学内容:14.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积极培养健康文明的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努力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知识与能力】1、懂得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区别,又相联系。2、我们既要增强法制意识,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教学重点: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设境示标】展示情境:随着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连云港市的私家车拥有量增多,加之又开辟了许多条新公交线路,使得连云港的道路交通显得拥挤不堪。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也成为困扰市民的一大难题。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于2004年5月1日已开始实施,但还有许多车辆、行人仍然不遵守交通规则。设疑导思:城市管理需要所公民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