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直面挫折(第1课时)学生分析:(1)针对过分关爱造成学生的人格偏差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受到过多的关爱,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得到太多的帮助。所以遇到困难很容易产生情绪低落、行为退缩的不良人格。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2)针对学生对挫折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在学生当中,对挫折有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种认为,挫折是伟大的人物和成功人士所遇到的困难,中学生的人生是平凡的,谈不上挫折;另一种认为,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挫折,谁要是遇上了,那就是倒霉而无奈的事情。针对这两种想法,需要对挫折的含义和产生的原因向学生作简单的介绍。通过相关的资料介绍和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白,挫折是难免的,它与人生相伴相随;面对挫折,要用积极地态度战胜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懂得任何人都会遇到挫折,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遇到挫折的人,“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造成挫折的多种因素,帮助学生学会遇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分析造成挫折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前青少年的耐挫力心理很弱,普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加强青少年耐挫心理的教育是当前的首要问题,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以一种平常心来对接受和对待挫折,不是任何人或社会对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让学生了解产生挫折的原因,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身遇到的挫折,从而找出有效方法解决或帮助他人解决。过程与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歌曲、文字、视频材料等感性材料,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案导学,进行探究、讨论、实例分析,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人生难免有挫折第二课时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第一课时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目标:1.识记造成挫折的因素,理解“人生难免有挫折”。2.挫折具有两重性,努力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情绪。教学重点:造成挫折的因素。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教学难点:理解挫折的两重性?教学方法体验、感受、小调查、小组研讨、讲解。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四张图片):画面上青山绿水,山间小溪缓缓流淌。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它让你有什么感受?看上去小溪缓缓流淌,自然流畅,很轻松,很平静。其实大江东去,百川归海。其整个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它时而急,时而缓,碰到暗礁、险滩它会打个漩涡,激起来几朵水花,但它依旧前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发展都是如此。人的一生又如何呢?(投影):(提问):这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略哪位同学能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挫折一词的?一、什么是挫折(学生谈对挫折的理解)“挫折”一词,在我国古代最初是用以表明战争中的失利。挫折指人们在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愿望,受到阻碍或中断的状况。例如农民会遇到自然灾害而颗粒无收,工人会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而下岗;机关干部也会面临精简机构而裁员,我们青少年也可能会在学习成绩、升学考试、同学关系、身体健康等问题遇到挫折。(提问):是不是只有平凡的人才会遇到挫折?你能否举例说明?(生答):略顺境、成功并不是永远围绕在伟人、名人的身旁:孔子从小生活贫寒,但他孜孜不倦地求学,最终成为著名的教育学家。蒲松龄文采过人,满腹经纶,但在科举考试中屡屡落第。面对打击,他并未悲观,怨天尤人,而是立志写一部“孤愤之书“,遂有《聊斋志异》这部流芳百世的佳作。还有屈原、贝多芬、张海迪、邓小平等伟人,无不是经历了种种坎坷、磨难和挫折。二、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遇到困难的人,我们节假日说的“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等,都反映出人们的美好祝愿。因此,挫折、困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谈一谈):你印象最深刻的挫折是哪一次?原因是什么?(生答):略从刚才同学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人们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或不让这些因素发生作用,这就决定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三、造成挫折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