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邓稼先》备课助教资料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介绍邓稼先的事迹,文中还插入了古文、诗歌、电报等内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篇文章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上推出邓稼先。作者以1898年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为例,说明旧中国是怎样“任人宰割”。今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作者这样写,就使读者认识到:邓稼先不是一位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位历史性人物,对祖国、对民族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绝对相信他,这是他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从对比中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说明了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才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品格高尚的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才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为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与小平同志表达的心声是一致的。第四部分,作者写自己得到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这是作者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为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第五部分,先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的时候是什么心情;接着指出邓稼先从事这项工作需要物理直觉、数学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关心邓稼先肩负重任、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抖。接着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最后引述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曲,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背景上。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这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总评价,同时洋溢着作者对朋友的深情。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二、问题研究1.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2.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