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学习重点】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学习方法】诵读法、自学讨论法。【学习时间】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1、作者作品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战国策·魏策四》__。《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2)背景资料: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唐雎(jǔ)怫然(fǔ)休祲(jìn)缟素(gǎo)徒跣(xiǎn)色挠(náo)抢地(qiāng)韩傀(guī)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齐读。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四、积累文言词语。(先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1、辨析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徒:免冠徒跣(光着)号令徒属曰(所属的人)徒以有先生也(只是)若:若为佣耕(你)若士必怒(如果)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怒:秦王怫然怒(发怒)怀怒未发(怒气)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以君为长者(把)亦: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也)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也不过)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③轻寡人与(通“欤”,吗)④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⑤寡人谕矣(通“喻”,明白)3、解释加点的词。不辱使命(辱没)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出使)易安陵(交换)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请广于君(扩充)而君逆寡人(可是)(违背)以头抢地(撞)秦王色挠(变了脸色)怫然怒(盛怒的样子)长跪而谢之(道歉)休祲降于天(吉凶的征兆)轻寡人与(轻视)4、翻译句子1、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土地,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第二课时一、分各色朗读课文。二、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因为他知道秦王并不是真的想易地,秦王的目的是吞并安陵国。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3、秦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