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青海湖壮丽的景色。2.弄清作者观赏的顺序,理清写作思路。【课前积累】1.,女,天津人,1956年出生,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曾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短篇小说等几十篇。2.知识链接——青海湖: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海省的东北部,距西宁150公里,南北宽约63公里,周长360多公里,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200米,平均水深近20米,蓄水量754亿立方米。含盐量6‰。矿化度15克/升。青海湖古称“西海”“羌海”,又称“鲜水”“鲜海”,汉代也有人称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藏语称为“错温布”,蒙古语称为“库库诺尔”,意思均为“蓝色的湖泊”。【课上突破】一、预习反馈1.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扑朔_____迷离颠簸_____深湛_____恬_____静涟_____漪_____眸_____子魅_____力苍穹_____伫_____立哈_____达篝_____火逶_____迤_____安谧_____肃穆_____牦_____牛轮廓_____浩瀚_____潸_____然泪下地壳_____沧_____桑娓娓_____繁衍_____气氛_____湖畔_____虚无缥_____缈_____脍_____炙_____人口2.本文作者:____________,女,______代________(评价)。3.解词填空①涟漪:___________的波纹。②逶迤:文中形容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潸然:的样子。④肃穆: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4.解词连线油然而生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脍炙人口形容意志坚决,毫不犹豫。扑朔迷离形容某种好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虚无缥缈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毅然决然味道鲜美可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颂。世外桃源这里指不受外界干扰、环境优美的理想处所。得天独厚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娓娓动听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二、文题解读1.标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在“湖”的前面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梦幻”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就如同_________________,使人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2.题目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本解读1.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赏青海湖的。2.分析文章观察景物的方法。3.讨论文章的线索。【课后提高】1.在文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叠词。(“ABB式”,如“红彤彤”“绿汪汪”的形式。)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①___________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②___________的油菜花……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的眸子。相关语句观赏顺序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湖水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草滩与山峦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鸟湖岛的轮廓……观赏结束2.判断下列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对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1)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失去了中心和方向。(2)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3)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4)我不敢想象,当成千上万的钞票像一条河流似的流向青海湖。3.从文中找出有关作者浏览顺序的语句,看看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看到了青海湖的什么景象。4.“不,还是让它自然而然地生存吧。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这一段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结合全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课文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现实,再到梦想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现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B.课文从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氛围清新幽静和优美、神奇的鸟岛以及丰富的鱼类等方面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C.课文在描写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将景物的色彩、人物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D.课文中的成语“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