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贵溪市七年级语文下册《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近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小日本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近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1.注意听准字音。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为了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我又抛出了几个问题:①、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②、有人说第一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③、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④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其实,问题③④同学们刚才在品读赏析交流时已说过了,这两个问题此时已是重复,所以我果断的把这两个问题跳过去了。这使我对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也多了一些认识。的确,多媒体因其图文声像并茂,能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情趣和注意力,有利于突破传统教学中单调、枯燥的教学过程,还有它的大容量的信息,也有利于节约时间和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由于课件都是课前制作好了的,教学环节及教学思路已固定在课件上,教师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改变教学环节或增删教学内容。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围绕着课件按部就班地进行,很难灵活的处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使课堂缺乏了最为精彩的临场发挥。另外,老师想尽办法“牵”着学生围绕自己的课件转,等到教师终于展示问题的答案时,学生已经深感疲惫,提不起兴趣,教学自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也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不能让它代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和组织地位。课件的制作除了追求直观和声动外,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主动发展,要适合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当多媒体的设计与课堂教学不相符合时,应果断地调节教学环节,不能让课件牵着鼻子走。当我比较匆忙的总结完后,还没来得及进行拓展延伸这一环节,铃声响了。这节课结束了,我觉得还留有许多遗憾:1、课堂上我比较急躁,总担心时间不够,不敢放手让学生深入评读。2、由于运用多媒体课件,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抛出,教师的问题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空间太少。3、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表扬、激励过少,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还没完全调动起来。4、运用多媒体课件似乎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惰性,在阅读过程碰到困难时,往往有一种依赖思想。虽然在这节课中有太多的遗憾,但我感谢这遗憾,因为有了遗憾才能促使我思考、前行,遗憾中我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