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作者及重点文言词语。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学会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2、让学生学会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导入课文。(欣赏三峡图片,指出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三峡的一山一水,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有关三峡的诗文也非常多,今天我们欣赏郦道元的写景散文《三峡》。)次环节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作者简介。(让学生从课文注释中找出对作者介绍的内容并画下来)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代表作《水经注》。三、检查预习。检查对字音的朗读情况、对课文的朗读节奏的把握。阙嶂曦襄御溯湍啸属涧裳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四、欣赏视频朗读。五、朗读指导。朗读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如第二段要读出水流湍急的特点,第四段读出凄凉的意境)(找学生朗读,然后齐读)(这些环节重在为学生背诵课文作铺垫,从而完成课后作业第四题)六、疏通文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先自己口头翻译,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不懂的地方。另外,老师把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交流完后,通过提问、默写多种方式来强化学生记忆。此环节重在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重点词语:1略无阙处()2夏水襄陵()3或王命急宣()4不见曦月()5虽乘奔御风()()6不以疾也()7林寒涧肃()8飞漱其间()9良多趣味()10素湍绿潭()重点句子: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七、赏析课文。(一)让学生再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可设计问题:你能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吗?作者描绘三峡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交流)老师明确:作者先写三峡的山,后写三峡的水,写水时是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的。(二):详细赏析每个段落写景方法及景物特点,以课后作业第二题为主,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边读边赏析。针对四个段落,主要设计如下问题:1、请在书上画下来描写山的语句,体会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课后作业第二题)(学生交流)老师明确:三峡的山具有连绵、高峻的特点。“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的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正面写山的高峻的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写山的高峻。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学生交流)老师明确:•①江水暴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流湍急。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4、作者是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描写春冬景色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抓住了碧水、怪柏、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平浪静、风景秀丽的特点。5、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清荣峻茂。6、、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引用“渔者歌”有什么作用?作者是从听觉角度写景的。表现了三峡秋季水少谷空、林寒涧肃、萧瑟凄清的特点。7、引用“渔者歌”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了三峡秋景的萧瑟凄凉。八、思考探究: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三峡的山,对下文写三峡的水起到什么作用?课文为什么先写三峡夏天的水?(课后作业第三题)第一段写山为第二段写水作铺垫,既揭示了水大流速的原因,又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因为三峡的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九、总结中心: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对三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十、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