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一内容与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指的是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其核心九一八事变,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指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制造柳条糊事件?”使学生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学生已经学过甲午中日战争,本节课的内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教学的重点是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采用比较新颖的方式导入,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二目标与分析1.目标:了解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分析:理解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就是要通过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西安事变的意义。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有限。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中国时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时局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就要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伟大历史意义。四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也唱出了对富饶家乡的热爱,更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那么导致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讲授新课问题一:九一八事变【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为什么制造柳条糊事件?”使学生明确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要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的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师生活动:以问答的方式来学习。问题1: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的目的是什么?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分析,明确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蓄谋已久的,目的是侵占东北,进而独占中国。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首要敌人,抗日救亡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相信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当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然而却出现了“中国军队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的奇怪现象,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问题2:是什么原因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明确: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进一步提问:身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什么不抵抗?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想想蒋介石代表谁的利益?当时他正在干什么?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蒋介石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把共产党当作头号敌人,为了消灭共产党,他宁可牺牲民族利益。东北三省沦亡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何企图?问题3:在沦陷的东北大地上有哪两支抗日队伍?他们是怎样进行抗日斗争的?明确:让学生讲述江桥战役和杨靖宇、赵一曼等人的英雄事迹。抗日义勇军是未撤走的东北军和人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抗日队伍,抗日游击队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他们在“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极其恶劣的环境里英勇抗敌,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展示杨靖宇)东北人民的抗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促使国民党内部不断分化,终于导致了西安事变的爆发。问题二:西安事变【设计意图:九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