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第四十二中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教案鲁教版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很多国家为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纷纷增加科研经费支出,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二、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情况,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蓬勃发展的史实,进而使学生体会、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通过引导学生结合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对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处理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印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让学生清楚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已成为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由此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励学生积极应对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刻苦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贡献。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五、教学流程设计说明(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在二战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和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为陆军提供火力表,为加速计算炮弹弹道,促进了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结合。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在美国研制成功。它当时由1.8万个电子管组成,是一台又大又笨重的机器,体重达30多吨,占地有两三间教室般大。它当时的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加法运算或400次乘法运算。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教师: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次科技革命,基本内容我们来回顾一遍。请说出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主要标志、重要发明、理论基础。思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时间、主要标志、理论基础、核心分别是什么?展示:第二代晶体管数字计算机1954年TRADICIBM公司制造的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计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这是计算机历史上最成功的机型之一,具有极强的通用性,因可适用于各个行业的用户而得名。这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说明:通过回顾旧知识,做好与新知识进行对比的准备。说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经验,可以结合课本,自主学习,解决基本问题。说明:通过示不同时期计算机的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两次科技革命的特的硅谷应运而生,它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我国首款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正式开通启用。这也意味着中国计算机首次迈进百亿次时代。(2009)GETACS400军用加固型笔记本是防溅水、防尘、防撞、耐摔的笔记本电脑,它选配低温模块,可在-20℃的低温环境中运行。根据设计,S400可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使用。教师:人类在不断的发展计算机,意味着什么?这一台台计算机是怎样把我们联系起来的?来说说计算机、网络技术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展示:这组图片中的动物与我们见到过的动物有什么不同?说明人类在哪一领域有了重要进展?请运用你的生物知识说说什么是“克隆”?思考:你认为应怎样正确对待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展示:克隆技术的弊与利教师:克隆技术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奥秘,研究生命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人类可以运用这种技术繁殖出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以使其物种不致绝灭,也可以运用该技术繁殖供实验用的各种动物,还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复制出人类器官,以替换人类自身残废、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