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何其芳及本诗的历史背景;积累优美诗句。2、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题,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3、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丰富的想像、精妙的修辞、朴实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4、体会诗人炽烈的感情,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经常说青少年是“花季少年”“花季少女”,青少年阶段是“花样年华”,因为我们都觉得青少年时期是最美好的时期,它意味着希望,象征着未来,代表着正在生长的蓬勃的力量,它值得我们为之歌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题目解说:“少男少女”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即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歌唱。2、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四川万县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3、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和好友卞之琳等一道怀着对光明的渴望,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作者亲眼目睹了根据地人民火热的革命生活,那种快乐、充实、民主的全新生活,使诗人感到中国的希望。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革命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1942年,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三、指导朗读。第一遍快速默读,要求读得流畅;第二遍出声朗读,要求读出节奏;第三遍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能读出感情;第四遍齐读或默读,要求能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全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我的歌啊,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面八方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希望。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很明显: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试说说朗读这种诗歌的技巧。——语速稍快,语调适当高亢一点,尤其是排比性的诗句,要读得有气势一些。四、默读课文,理清思路:第一节,诗人要为少男少女唱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爱国家、爱民族的热烈的思想感情,在字里行间燃烧。第二、三节,诗人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以热切的语气,要他为少男少女们唱的歌,插翅飞翔,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归宿。第四节,是第二、三节诗意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写他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己将“重新变得年轻”,对生活又充满了“梦想”和“渴望”。这首抒情诗借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方式,以优美的语言、炽热的感情,替延安的“少男少女们”唱出了一支热情奔放的青春之歌,表达了自己融入新生活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五、教师小结:青春是最美丽的。我们正步入五彩斑斓、充满活力的青春花季。青春,是人生最具活力、最浪漫的时期。这个时期充满阳光,充满梦想,当然也充满困惑,充满无奈。但就是这一切,使我们的青春更加显得生机勃勃,摇曳多姿!让我们一起高声歌唱:青春是美丽的!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该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也包括成年人),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全诗回荡着歌唱革命生活、歌唱青春的昂扬旋律。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主要表现在以下诗句中:“所有使我像草一样的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