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学习目的:1、了解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知识青年的特殊历史。2、体会诗人在离开北京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离开北京那一瞬间的感受。难点:诗句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学习时间:1课时1、生字识记骤(zhòu):1、(马)快走。如:驰骤。2、急速。如:暴风骤雨。3、突然;忽然。如:天气骤变。本文取此义。缀(zhuì):1、用针线缝合。如:缝缀。2、组合字句篇章。如:缀辑。3、装饰。如:点缀。棂(líng):旧式房屋的窗格。如:窗棂。2、题目解读“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诗人在这个时刻,在这个地点,将与广大知青一起,离开北京,踏上“上山下乡”的旅程。“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也浓缩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重大历史内涵。3、写作背景1968年,遵照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全国各地出现了“上山下乡”的高潮。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离开北京到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是“知青文学”的代表作。4、作者简介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所以起名路生。笔名食指,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5、诗歌结构:(一)全诗共七节,内容如下:1、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告别北京2、火车开动离京――迷惘失落3、幻觉叠合――眷恋母爱4、告别亲人――回归现实5、物我颠倒――漂泊无依6、7、依恋北京――惶惑无助(二)段落层次第一部分:第1节:开门见山,写告别时的情景。第二部分:第2~5节:表达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和离开时的失落感受。第三部分:第6、7节:直抒自己对北京的留恋之情。6、学习诗歌(1)、诗中第一节有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把它找出来。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2)、诗中第二节“剧烈的抖动”“吃惊地”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3)、诗中有一处相似联想,找出来体会一下,并简要说说这一写法的特点。诗的第三节,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和为自已缝扣子的针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离家的诗人感觉自已的前途就像风筝一样飘摇不定,同时希望风筝的线牵在母亲手中,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4)、诗的最后两节从写作手法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恋之情。(5)、倒数第二节中,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全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母亲”和“北京”重叠,再次抒写诗人对北京的依恋。(6)、“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无比的失落,脚下的大地被抽空,自已已经被这个时代、被北京抛弃,此后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7)、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1968年,城镇的知识青年到农村插队,接受教育的事。(8)、诗人表现的是一种什么心情?既有失落和迷惘,又有对亲人的依恋。7、写作特点(1)、善于通过主观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这首诗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的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地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的心灵外化,强烈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震动之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