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教学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教学重点】1、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教学难点】1、掌握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材料的方法。2、感受深沉、无私的母爱,增强对亲情的理解。【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词,自己注音、释义。2、搜集有母爱的诗词、谚语。3、准备录音机、录音带。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初通文意。2、搜集有关母爱的诗词、谚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无时无刻的感受到母爱。于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就产生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同学们,你们知道都有哪些关于母爱的诗词谚语吗?(儿行千里母担忧”(谚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谚语)“长江能容百代客,寸草难报三春晖”(对联)“难偿世上儿女债,可怜天下父母心”(谚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虽是养母,却胜过生母,她以一位母亲的崇高无私的爱呵护着“我”长大,但“我”却在长大后,对于抚育“我”长大的养母产生了隔阂,对养育“我”长大的贫困的家产生了厌恶之情,并且离开了它,养母与“我”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母女二人后来的生活又怎样了?让我们带着对文中这母女二人的命运和情感的关切之情来阅读这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板书课题、作者)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读课文1.正字、正音瘦瘪叩击哽咽黝黑憧憬揶揄执著名正言顺炫耀荤菜造孽蹒跚油腻熏黑斑驳费解落寞2.思考: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了解故事情节和内容)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三、再读课文,品味母爱1.学生交流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并说说理由。同学们,在母亲为我无私付出和我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让你感动的事来,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参考:本文写盲母对养女的爱质朴感人,伟大的母爱蕴含在平凡的事情之中:(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2)为了“我”,她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换住处;(3)抱着“我”处处炫耀,为“我”和别人吵架;(4)为了“我”,她改变了以往泼辣的性格;(5)为了“我”,她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6)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并为“我”取得的每一点成绩而骄傲;(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回避同学甚至厌恶这个家,想离开这个家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都默默地让别人带到学校,自己孤零零的回家。盲母在生活中对养女的深沉无私而又无微不至的爱,读来感人至深。2.讨论:文章描写盲母爱养女的生活片段的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本文写盲母的几个生活片段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是贯穿全篇的一条感情线索。按照这条线索,“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对生活感到满足,并为有这样的母亲而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流泪。变化的原因是: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祟,后来,老婆婆的一番话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