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2、通过现场采访的方式,了解毛泽东少年时代成长的经历3、学习毛泽东从小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努力读书、勤于思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了解文章内容,理清层次,抓住要点2、选取故事材料时注意剪裁,详略得当3、培养和训练在较长的文章中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难点:现场采访,风采展示教学方法:朗读法、复述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播放一段毛泽东的纪录片。请同学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对这位伟人进行评价。(提示:毛泽东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大家一定很想知道毛泽东出生在怎样一个家庭,以及他的少年时代都做了些什么吧?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先生根据毛泽东自述而记录下来的一篇人物传记《毛泽东的少年时代》,本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二、作者介绍:斯诺(1905─1972),美国作家和记者,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1924年在堪萨斯市初级学院毕业后,进入密苏里大学。1926年转入哥伦比亚新闻学院。1927年任《明星报》记者。他曾是纽约《太阳报》、芝加哥《论坛报》和英国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派记者。1928年第一次到中国,任上海《密勒氏评论报》助编,1933年起任北平燕京大学教授。1936年访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根据地。次年出版《中国上空的红星》(又译《红星照耀中国》或《西行漫记》)。1960、1964和1970年曾3次访问中国,向西方介绍了新中国的情况,另外还撰写《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介绍中国的书籍。著作还有《漫长的革命》、《大河彼岸》、《中国巨变》等,并曾将鲁迅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等译成英文。1972年2月15日在日内瓦逝世。按照遗嘱,将一半骨灰葬于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三、读准下列字的音。攒zǎn积施shī舍分歧qí间jiàn接驯xùn服慷kāng慨kǎi打赢yíng恫dòng吓hè衙yá门沮jǔ丧怒不可遏è晓谕yù耸sǒng听指摘zhāi四、语言积累,补充注释(除书下注解外)。接济:在物质上援助。施舍:把自己的财物送给穷人或出家人。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晓谕:明白的开导、告知。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青黄不接:庄稼还未成熟,陈粮已经吃完。青:青苗;黄:黄熟的谷物。五、整体阅读,感知课文内容1、请几位学生试读课文1――3段,注意及时指导正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21段,注意语调的控制。提示:应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舒缓语调,可想像毛泽东在向斯诺自述生平的安详神情。六、现场采访本文的内容比较长,学生不容易把握全部内容,可以分角色:一个同学扮演斯诺,一个同学扮演毛泽东,进行现场采访。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在较长篇幅的文章中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现场的应变能力等等。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之间进行,推荐优秀的同学全班展示。内容要点提示:少年毛泽东十岁的时候,反对老师打学生的抗议行动取得了效果。十三岁的时候,公开反抗父亲的专制,保卫自己的权利,取得了胜利。在学堂里和家里如饥似渴地读书,但不喜欢读经书。同情造反的饥民,钦佩激进派教师。十六岁时,去新式学堂读书,学到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七、理清课文层次在现场采访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全文结构: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第二部分(第4~21自然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第二部分还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第4~8自然段):写少年毛泽东10岁到13岁的生活经历。第二层(第9~19自然段):写少年毛泽东13岁到16岁的生活经历。第三层(第20、21自然段):写少年毛泽东16岁时的生活经历。八、精析语言找出文中的精彩语句或富有特色的句子加以分析。1、“我的抗议行动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提示:“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