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读会写“抹、犄角、怦怦、攥着”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能力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德育目标:1、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2、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含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品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研讨拓展课文内容,设置人生ab剧,组织辩论赛。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讲故事,入主题。二、检查预习抹(mǒ)攥(zuàn)逮(dǎi,不念dài)怦怦(pēngpēng)树杈(chà)寒颤(zhàn)形影不离自作主张合二而一无可挽回三、作者及作品介绍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主要作品: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话剧《双龙花盆》,童话剧《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1992年被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脉络1、本文所叙故事是围绕羚羊木雕而展开的。故事情节依矛盾冲突,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思考文章的情节脉络是怎样的?学生快速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教师归结:本文的结构脉络是:发展——父母逼索木雕开端——赠送木雕(插叙)高潮——索要木雕结局——归还木雕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事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2、比比看,复述插叙情节。五、分析形象,感知情感。1、故事中涉及到哪些人物?对这些人物进行了哪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2、本文多处用到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对人物进行刻画,请同学们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这些语句,并进行分析、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3、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交流点拨:妈妈——重财轻义、严厉、对孩子不信任;爸爸——冷酷、持重和妈妈一样重财轻义;我——中轻义却软弱无奈;万芳——善良,仗义;奶奶——理解孙女,明事理,但力量有限。4、“选题说话”:请同学就“一个----------的木雕”“一个---------的爸爸”“一个--------的妈妈”“一个-------的奶奶”“一个---------的万芳”“一个--------的故事”进行说话,每个人自选一个题目,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说话活动。六、梦想舞台1、选择a逼问木雕(1-16)b索要木雕(26-35),各自练读,揣摩人物心理进行即时表演和表情朗读。2、分配角色:妈妈、我、爸爸、万芳、万芳妈妈3、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请大家评议。4、人生ab剧在关键时候,主人公陷入了矛盾境地,面临着种种选择。请以其中的主人公身份,选择a、b中的一种结果,并说明原因,可加上适当的情节。以“我”的身份:我看到万芳很喜欢那个羚羊木雕,我该……选择a、b中的一种结果,并说明原因,可加上适当的情节。a、我把木雕送给了万芳;b、我没有把木雕送给万芳。以妈妈的身份:孩子把那么珍贵的木雕送给了她的好朋友,我该……选择a、b中的一种结果,并说明原因,可加上适当的情节。a、让孩子怎么也得要回木雕;b、不要回木雕好。以万芳的身份:我太喜欢这个木雕了,但是她却向我要回去……选择a、b中的一种结果,并说明原因,可加上适当的情节。a、把木雕还给我,继续做“我”的好朋友;b、把木雕还给我,从此和“我”疏远了。七、课堂辩论1、就这场家庭矛盾冲突是非展开辩论,谁是谁非,应该怪谁呢?要求:发言要有理有据,有点分析,尤其要抓住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还要注意自己所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说话分寸。辩论为5分钟,教师小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