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七年级上《老山界》教学设计2一.整体感知1.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事情”。【参考】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事情。2.好的叙事文章就应该有条有理、顺序清楚,那么,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叙事的呢?【参考】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3.同学们都知道,记叙文有4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现在就请大家完成书后表格,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4.你们填写表格依据的是文章的哪些小节,起讫点是哪两段?【§2-33】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那么,首尾两段写了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呢?【参考】§1交代事件起因,简介老山界。开头就点出“30里高”,表明老山界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30里高”不是指瑶山的垂直高度,而是指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从§11、§28中分别提到的“上山30里”“爬30里的山”可以得知。)〗§34回顾整个长征,指出老山界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呼应开头,小结全文,深化中心——前面极写翻越老山界的艰难,结尾宕开一笔,反写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前后对比,是为了突出红军长征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不易,从而赞颂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钢铁之师。5.让我们来总结明确一下本文的结构层次:(课件显示)§1交代事件起因,简介老山界。§2-33按照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34回顾整个长征,指出老山界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呼应开头,小结全文,深化中心。二.具体研读1.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绘的?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用《七律•长征》中的一句诗来概括就是?(以上问题答案在找出文中原句后,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参考】“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遇困难对红军态度主题悬崖峭壁,山高路险——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不怕艰难险阻的路窄石硬,半夜冻醒——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顽强意志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吃饭难←——→鼓足勇气,忍饥爬山革命乐观主义精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互帮互助,嘲笑敌机神比5.本文要写的是红军翻山,却花了不少笔墨写红军拜访瑶民的事,你认为这样的安排有必要吗?【参考】有必要,因为一方面,群众的支持帮助是红军长征胜利的群众基础(联系《四渡赤水出奇兵》),如书后练习四1句中的词语表现了瑶民家“米”之少和“灶”的简陋,可见其家境的贫穷,可她仍拿出维生的口粮来招待红军战士,表明了人民热爱红军,倾尽全力支持红军;另一方面,它表现了红军纪律的严明、对瑶民的关心帮助,赞扬了红军队伍的伟大形象,如书后练习四2句中的词语表现了“我们”拿出的“米”“粮食”较瑶民家拿出的要多得多,而“我们”本身也“粮食缺乏”,§10“生怕”“显眼”充分表现了“我们”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可见红军严守群众纪律,倾尽全力帮助百姓。正因为红军是一支时刻为人民着想的队伍,所以长期遭受军阀欺压,每有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而“照着习惯”“躲起来”的瑶民,在“清楚了红军是什么”以后,“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还拿出维生的口粮来招待红军战士)。这是个别现象吗?(仅是瑶民如此吗?)不是,§6“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一句和“不论……不论……只要……”的句式就反映了红军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斗的宗旨以及善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特点是一贯的。“习惯”“经验”二者对照,鲜明地表现了红军同军阀的本质区别,说明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红军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文章如果只写翻山的过程,只能表现红军是同自然天险作斗争的军队,正是因为作者穿插写了红军的宣传群众和与敌作战(后卫部队同敌人开火),才使得红军队伍的形象塑造更为丰满、成功。}三.重点赏析1.我们都知道,记叙文除了条理清晰的叙述外,还要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本文就运用了哪些描写?【行动、语言、场面、景物】行动、语言描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