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屋檐下-难报三春晖难报三春晖(一课时)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知识目标: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力目标:辨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2.教学重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如何孝敬父母。教学难点: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防止愚孝。3.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讲两个问题。一是“爱洒心间”,主要让学生感悟父母对子女的爱心。课文由小峰与妈妈的故事引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二是“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主要有5层意思。①强调孝亲敬长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②要求学生能辨析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什么是孝的表现,什么是不孝的表现。③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谈尽孝后的感受。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明确今后怎样孝敬父母,体会尽孝的好处,为选择孝敬行为提供情感基础。④在孝的问题上的是非界限。对父母的孝,不是古代的愚孝,也不是盲目的顺从。⑤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要孝敬。本课最后,要求学生制定孝亲敬长的小计划,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将自己在课堂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常言道:“身在福中不知福”,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智不成熟,所以容易忽视父母的爱心,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如何孝敬。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2.学生的需要:本课内容较浅,不必作更多的准备。但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了解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即在孝敬父母长辈方面的好事和存在的问题。收集好人好事是为了课上宣传鼓励,找出问题意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咨询父母: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坎坷,哪些事最让父母操心。了解这些有助于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增强爱家、爱父母的情感。三、综合设计思路1.爱洒心间活动内容:出示材料:一封别样的信(见附录),引导思考:你能读懂母亲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吗?设计意图:一是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二是与教材中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效。教师行为:引导相互交流并分享自己感受到的父母的爱。2.爱的回报活动内容:小组竞赛,孝亲故事知多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孝亲”的典例中感受榜样的力量,为自己“孝亲”行为提供借鉴。活动内容:讨论:“你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你认为孝敬父母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把自己尽孝后的感受谈出来与大家分享。”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活动内容:讨论,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⑻成绩没考时,该如何面对父母?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孝敬父母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上。孝敬父母表现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与父母交往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孝与不孝的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把学生孝敬父母的心意、表现与行为选择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就教材所给材料进行讨论,通过分析、选择来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确应该如何对待父母。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题目都是开放性的,有许多可以辨析之处,关键是帮助学生树立为父母着想的观念,找出...